長照ABC將「解體」?衛福部證實討論鬆綁模式

2017-10-23 18:36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╱即時報導

長照ABC是長照2.0的亮點之一,卻傳出可能將「解體」。衛福部為檢討長照2.0,邀集縣市政府開會研議修正方向,據了解,不少人建議鬆綁長照ABC,讓服務體系更寬鬆有彈性,而非自成封閉體系。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證實,總檢討確實有討論鬆綁ABC,但仍未定論,修正方案最快月底出爐。

除了長照ABC角色定位問題被提出,包括長照經費撥付耗時、小型機構受限三不原則、資訊系統尚未建置完整等,都是總檢討的重點。

長照ABC分別指的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、複合型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站,功能是由A級單位整合串聯ABC的長照服務,換句話說,民眾可獲得「A+B+C」之服務,號稱「看得到、吃得到」,比長照1.0更好用。

不過,每組長照ABC花費1000萬元起跳,投資效益卻模糊,據社家署統計,原有的17組隊伍建置半年,其服務案量不到2000人。今年8月卻又暴增101組ABC隊伍,被批撒錢衝數字績效,服務量跟不上ABC隊伍的增加速度。

衛福部總檢討長照2.0之際,許多地方政府及長照服務單位反映,ABC應鬆綁,讓民眾使用服務更專精化。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舉例,C級單位多提供共餐、健康促進等服務,但中重度的失能長輩很難走出門使用這些服務,「服務就不該綁一塊。」

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也說,雖然ABC模式是希望體系間的互動緊密、帶動成長,但實際情況,卻是把ABC隊伍變得封閉且運作複雜,民眾只能在體系中選用有限服務,對長照整體發展沒幫助。應提升現有服務單位的能力,而非搞一堆ABC隊伍。

黎世宏批評,ABC實施後發現,服務案量成長最多的是C,且成長項目是「共餐」而非「臨托服務」,服務對象是亞健康及衰弱長輩,並非失能者,沒把經費投入刀口上,導致最需要長照的個案及家屬感受不到長照2.0到底有何幫助,繼續依賴外籍看護

ABC模式「解體」,能帶來什麼效益?林金立舉例,資源缺乏的偏或山區,原本就無A或B級量能,若社區關懷據點想加服務,提供長輩臨時托顧或預防延緩失能服務,就不必受限ABC設置標準,即可成為C讓服務升格,使更多長輩受惠。

若原本的C級單位無法提供臨托量能,黎世宏建議應回歸社區關懷據點,別硬拉入長照。另外,A的照顧計畫與個案管理能力也應提升,好以媒合ABC體系外的長照單位,且重點應放在失能長輩最需要的居家服務、日間照顧或喘息服務等。

林金立也提醒,政府別再設限一個區域只有一個A,民眾有多一點選擇,可降低壟斷服務問題,還能利用市場競爭提升服務品質,讓民眾享有更好的服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長照條例草案明天審 民團:恐成營利的

2017-10-24 14:09聯合晚報 記者羅真/台北報導

台灣移工團聯盟、婦女新知等民團,呼籲衛環委員退回將使長照擴大營利化、財團化的法案。 記者陳正興/攝影

立法院明天將審《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》草案,民團指出,草案開放所有住宿型機構都可營利,但這可能造成未來大型業者如保險業一手賣保單、一手賣服務,主要考量可能是照顧成本,而非服務品質,付不起費用的家庭恐辭職或聘24小時外勞照顧家人,盼立院退回草案。

台灣移工聯盟發言人王基瑋指出,現行《老人福利法》與《私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》規範,老人福利機構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皆不可以營利為目的;但立院明天將審的《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》草案,讓未來設置的長照機構法人化,但「長照機構社團法人」幾乎與《公司法》中的有限公司一模一樣。

王基瑋舉例,草案第31條規範董事會組成中,明列出資額多寡、結餘與虧損分派,第32條規範得按出資比率分配表決權,這些皆與《公司法》條文雷同,未來可能讓辦長照的大型業者都成為以營利為導向的「長照公司」。

他舉例,截至今年,保險業者能投注在長照的資金高達2.2兆元,高出政府今年預算177億元12倍以上,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部分長照市場。

聯盟擔心,該草案一旦通過實施,未來可能出現付不起費用的家庭,得辭職回家自己照顧,或是要聘24小時外勞,這樣的發展非蔡英文政府宣稱的平價、優質、普及的長照理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人生下半場 健康打完延長賽

2017-10-21 23:01:25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/高雄報導

願景工程「不長照的幸福台灣:安老資源聰明配論壇」,邀請講者從各面向來觀照台灣的長照環境。 圖/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提供

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全球人壽昨天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,舉辦「不長照的幸福台灣:安老資源聰明配論壇」。

當長壽成為必然時,民眾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從各個面向,維持更好的健康與活躍的生活。

聯合報事業處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表示,聯合報是全台灣最關心「高齡」議題的報社,而「活躍老化」為願景工程最長壽的議題,聯合報也會繼續耕耘這個議題。

昨天的論壇中,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先談 到「集體長壽時代的照護挑戰」;全球人壽商品部助理副總經理鄭中安建議「安心照護的長照規劃」;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與觀眾分享「聰明照顧學:輔具資源聰明用」;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給大家「扭轉50+生活:更好的照顧選擇」。

聯合報事業處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表示,「活躍老化」是願景工程中最長壽的議題,可見社會關注的程度。圖/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提供

陳亮恭表示,過去常被問到「怎麼樣可以長壽?」最近大家卻疑問:「呷那麼久要幹嘛?」可以看出人們在意的不再是歲數,而是生活的品質與內容。他建議長者,也應循序漸進鍛練肌肉,並要常常動腦,接受新事物,活躍社交圈等,每天去做,就能遠離失能、失智。

「人生不是擔心來到下半場,現在是煩惱延長賽打不完!」陳亮恭建議政府兩件事,一是「照顧已老」,二是「防範未老」,兼顧已老與未老的價照護。他認為長壽社會價照護體系的再設計,應包括:照護體系聚焦與重整、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照護,目標是維持老化過程中的內在健康。

「不長照的幸福台灣:安老資源聰明配論壇」吸引眾多對台灣長照環境有興趣的聽眾。圖/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提供

鄭中安表示,未來10年,每5個人中有1個老人,每20個人中有1個失能,50人中有一個失智,國人不健康平均餘命超過8.8年,花費估計500萬元。「一個人殘廢,等於兩個人失業。」想以家庭力量來支付長照需求,幾乎是不可能,需要商業保險予以補強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長照專員進醫院 「南投經驗」全國複製「無縫接軌」

2017-10-23 08:56聯合報 記者張家樂╱即時報導

南投縣推動「出院轉進機構」無縫接軌,長照服務專員進到病房作個案評估。圖/南投縣衛生局提供

家裡的長輩可以出院了,家屬是既興奮又緊張,因為剛出院這段日子最難照顧。南投縣衛生局推動「出院轉進機構」無縫接軌,長照服務專員進到病房,評估個案的狀況,讓家屬不再把病人接回家,再等待長照評估。

南投縣衛生局和全縣11家醫院的「出院準備小組」合作,由醫院定期通報病人預定出院的時間,長照服務專員即前往病房評估,就病人的狀況,有無重聽、能否生活自理,是否需要靠助行器行走,有無接導尿管或鼻胃管等,評估病人的狀況,是否適合轉進照護機構。

一旦病人出院的時間敲定,長照評估也跟著出爐,病人不必先回家,等候十多天的長照評估,再送到長照機構。衛生局長黃昭郎說,病人出院返家那天,常是最難照顧的階段,因為點滴瓶拔掉,導尿管移除等,回家常搞得家人手忙腳亂。

而長照專員何時才來訪視,又會讓家人等得很焦慮,以前病人出院返家,等待評估就要2星期,這段日子家人沒得休息、苦不堪言。

黃昭郎說,經過幾次長照業務座談,發現這個「等待」的環節,帶給家人很痛苦,衛生局決定提早動評估,安排長照專員進病房,讓病人「出院轉進機構」,可以無縫接軌,家屬也得到喘息的空檔。

黃昭郎說,這項業務施行近2年,邊做邊修正,病患家屬反應很好,衛福部最近宣布,全台都要施行這項「無縫接軌」。他說,這是成功的「南投經驗」。